公司动态
物流互联互通数据开放仍需过“三道坎”
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■田鹏 11月10日,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发布《推进开放物流数据联动切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》,在融合开放物流数据联动基础、推动开放公共联动数据与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融合、打通多式联运数据堵塞、优化物流资源配置、释放行业赋能潜力等方面提出了12条具体措施。物流作为实体经济的“弦”,是连接生产与配送、连接内贸与外贸的关键。能否高效运转,直接关系到经济周期是否顺畅。在作者的OP中由此看来,这一政策准确地定位了物流领域长期以来“信息孤岛”的痛点。通过数字化强化技术和数据协作机制,可以有效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,促进物流成本系统性优化。一方面,在资源配置层面,完整的供应链连接着供应商、制造商、分销商、零售商等众多主体,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共同的利益共同体。开放的数据互联互通打破了实体之间以往的信息壁垒,从而促进实体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协作。提高信息透明度将使供需更加高效、贸易合作更加精准。这不仅可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商机损失,还可以促进各方形成协同盈利共同体。供应链各个环节,实现整体利润的增加。另一方面,在成本优化层面,数据开放互联的深层价值更加凸显。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往往是物流链中的两项主要支出。他们经常面临因供需不匹配导致的库存积压、运力浪费等问题。数据的主要作用是准确捕捉供需市场的变化,实现库存与需求的动态匹配,高效连接运力与货运订单。这种精准匹配将避免不必要的库存积累和空根运输,促进物流成本从“被动控制”向“主动优化”转变。然而,在笔者看来,要充分实现开放互联数据的价值,仍需克服三个主要的现实障碍。一、数据标准亟待统一和标准化。目前,不同物流主体、细分行业的数据格式存在明显差异,部分数据还存在准确性不足、更新滞后等问题,直接影响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使用效率。其次,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压力是众所周知的。物流数据既包含企业商业秘密,又包含大量个人信息。如何在保证数据开放共享的同时,构筑安全防线,实现开放与保护的动态平衡,是推动数据开放互联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。三是技术改造成本压力较大。中小型物流企业普遍存在信息系统更新的问题。现有系统与公共数据平台的兼容性不佳。系统改造及技术技术升级需要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资。这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在融入数据生态系统时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。在此背景下,推动开放的物流数据互联互通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,共同开发开放、有序、安全可控、收支平衡的物流应用数据。首先,在数据标准建设上,主管部门可以牵头,联合行业协会、龙头物流企业、技术服务商、科研机构等成立物流标准委员会,分层次制定行业标准和数据质量审核机制。通过在物流枢纽城市和重点行业试点,分阶段在全场实施;二、数据安全共享方面,对数数据集中管理分级分类,借助数据加密、脱敏、访问权限接入等安全技术,构建统一的物流数据安全共享平台,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;最后,帮助中小企业整合,可设立专项补贴,为中小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改造、技术升级提供资金支持,减轻前期投资压力。同时,可搭建公益性技术服务平台,为中小企业提供系统适配和颠覆指导、免费技术培训、低成本云服务等支持,帮助企业快速对接公共数据平台。物流数据的开放联动不仅是降低成本的工具,更是推动行业从传统转型的重要引擎从“规模扩张”到现代“质量效益”。随着各方持续共同努力,目前存在的标准不一致、安全隐患、中小企业整合困难等障碍有望一一克服。数据驱动、协同高效、韧性强的现代物流体系将加速发展,成为疏通国民经济周期、推动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上一篇:生活观察|抑郁不等于抑郁,对抗抑郁要避开陷 下一篇:没有了
